编带式贴片元件是最初包装形态吗?
发布时间:2021.09.16
查看: 次

将电子元件贴装到基板前采用编带包装,该包装形态已经成为业界标准。也有人提出可否采用更为环保的散装(bulk)方式,来供应电容及电阻。 现在,编带包装方式已经成为主流,那么是否最初就是这样设计的还是中途突然变更的呢?将"早安少女组"的"胡椒警部"作为广告歌曲的松下薄型收音机"Pepper"最早于1976年上市。当时,为了将贴片元件贴装在基板上,使用了"料盘"这种容器(装料器)。作为一种将大量的小零件贴装到基板上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突破。 在此之前,贴片元件的贴装主要是靠人用镊子进行作业,未能用于需要大量贴装的民用产品。(带有引脚的元件是自动贴装的。) 自从1978年编带被设计出来直至其成为主流的这几年,贴片元件的包装形态可以称之为"料盘时代"。 "Pepper"中新采用的元件单品尺寸为3.2×1.6mm,以200个为单位纵向重叠放在塑料制的盘子(料盘)中。 料盘的长度为135mm,宽度近似自动铅笔。如果不塞住两端,就会掉出。发货给客户时,需要在料盘的上下部安上栓子(塞子)。 客户在使用时,根据料盘的外形尺寸(5.0×3.5mm或4.5×4.5mm等),将料盘塞入矩阵状的格架中,然后将料盘放入基板定位格框的规定位置,该作业的样子很像"插秧"。]将一侧(上方)的塞子拔掉,用带弹簧的棒从下方将元件从料盘中顶出。料盘上方安放着基板,其焊盘处已经涂上了粘合剂。 基板的元件位置被框格的位置所限定,而框格由料盘的外形尺寸所决定。即便如此,一次性能够将几十个乃至数百个元件贴装到基板上,该作业方法的效率非常高,适用于大量生产。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元件位置的限制、每块基板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卡模具、品种切换等。因此,人们一直在摸索更高自由度的作业方法及包装形态。编带的发明是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成果,它是在编带上留有凹孔(凹腔)并将元件独立分装而成。 由吸嘴吸住元件并自由地贴装到基板任意位置的方法被大多数客户所接收,从而发展并保持到现在。 其实,这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